創業的成功關鍵不是夢想,而在實踐 | 詹益鑑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創業的成功關鍵不是夢想,而在實踐

photo credit:Roland Willaert  (CC BY 2.0)
photo credit:Roland Willaert (CC BY 2.0)

這幾年擔任過許多創業比賽與活動的評審與講者,每每見到年輕學生與創業者閃閃發光的眼神,以及對創業計畫跟市場潛力的想像。但從我自己的創業歷程與投資經驗來檢視,其實創業者會成功的關鍵,不僅是熱情與夢想,更多的時候,是比別人辛勤的努力,勇於犯錯、樂在實踐。

在過去十年間,我在創投公司實習與短暫任職,學習新創企業與市場趨勢如何評估與分析;七年前,陸續以早期員工或外部顧問的角色參與四家新創公司,累積創業經驗與產業經歷。四年前,我跟林之晨共同創立了台灣第一個創業加速器AppWorks Ventures(之初創投),專注於網路與行動產業的新創團隊培育及投資。

四年來,我們培育將近兩百個新創團隊,投資二十家新創公司;這個創業生態圈為台灣創造了九百個工作機會,年營業額將近二十億新台幣。若以一家大型企業或具規模的創投相比,這樣的成果並不算特別突出,但將近四百個創業者所累積的創業知識、成敗經驗,以及綿密的人際關係與資源網絡,其實是很有價值的。

這些新創公司之中,也有幾家的營業額成長快速、逐年翻倍,將接連進入資本市場,為台灣的網路公司創造更多公開上市的典範。

某種角度來說,這也就是台灣經濟的縮影。中小企業,一直是台灣經濟的關建立量。雖然多數企業的規模未必能公開上市,但創造的產業圈與共生體系,也足以養活許多個人與家庭,並且出現幾家高成長企業,得以進入公開市場。

讓台灣的網路與行動產業發生「群聚效應」與「規模經濟」,並從創業者的角度給予資源,是我們當初創造AppWorks的夢想;但是,真正讓這件成果能夠發生的原因,不單是只是一個簡單的夢想,而是四年來跟我們一起工作的成員、所有參與過加速器培育計畫的新創團隊,以及協助過我們的產業先進與各界伙伴。

而站在第一線的角度,無論從自身創業、培育團隊或早期投資的經驗,我所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那就是創業最重要的,不是夢想,而是實踐。

但怎麼定義創業的實踐?

是把創業計畫書寫出來開始募資?還是把產品開發出來拿到市場上去賣?或是已經聚集了一群伙伴,全職開始創業?

其實,這些都很重要,但是關鍵是資源的匯集與分配,以及創業團隊的決心、策略與能力。

也就是說,成功跟尚未成功的創業者,也許所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但做事情的順序與方式卻差很多

以我們每半年招募20~30個團隊參與的創業加速器來說,要從100~150份申請表當中,挑出適合的培育對象,無論從招募的方式、申請表格的內容、書審與面試的流程,其實也是逐步修正、一次一次實踐出來的。

又從一屆一屆的畢業團隊當中,我們發現了最佳的創業組合是三到五年的工作經驗,兩到三次的產業實習與正職經歷,並跟經歷相近但條件互補的伙伴共組團隊,所有人全職投入開發產品與市場、累積經驗。

也就是說,創業者的「心、腦、手」同等重要。

沒有創業決心,背景經歷再好,一旦遇到挫折或壓力,可能就會放棄;缺乏策略思考,就很難找出核心價值與商業模式:沒有執行力,縱有決心與策略,也沒有辦法快速測試市場、匯集資源,不斷修正產品或服務。

也因此,在學或剛從學校畢業的團隊,可能很有熱情並具有產品開發能力,但對於產業知識或相關資源的累積往往不足,策略跟決心就成了關鍵;而在產業界累積了十幾年的技術強者或業務高手,雖然在資源面較為充裕,決心也非常足夠,但有時會陷入框架與習慣而不自知,因此在策略靈活度與產品修正速度就可能會較為不夠。

當然,這些都是通例,不代表沒有例外。但即便是創業風氣鼎盛、引領全球產業的美國,也曾經做過調查發現,其實多數成功的創業者,並非是我們所熟知的輟學創業或在校創業的典範,而是累積多年的產業經驗、甚至多數都有家庭子女之後,才踏出創業的第一步。

而在台灣,我們有良好的經濟體質、社會資源,也有多年來累積的創業風氣與產業聚落。唯一比較不足的,就是對創業的誤解,包括對失敗的苛責,還有對於夢想的過於強調。

創業,當然要有夢想,但最重要的,是如何逐夢踏實,一部一腳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