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篇文章後,一定要做到的事! | 劉揚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看完這篇文章後,一定要做到的事!

圖/stocksnap
圖/stocksnap

大概從我們17歲讀到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開始,「幾歲以前要做到什麼」的焦慮就深植在台灣人的心裡。職場中的我們,每當年齡逼近某個整數──30、35或40歲,這種焦慮感就更加強烈。

走進書店,年齡關卡不時刺痛神經,要我們提醒自己《30歲之前輸得起,30歲之後傷不起》《30歲你必須贏》《30歲決定未來收入的90%》《30歲以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30歲不做,40歲會後悔的事》。

就算你不知不覺過了三十,別以為就可以從關卡解脫,我們還有《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35歲前職場必備贏家8法則》《35歲前一定要戒除的60件事》《我收到最好的投資建議─35歲前要有錢》等各種任務準備要完成。

在經濟不景氣、薪資停滯的時期,為了不輸在起跑點上,年齡關卡還提早出現,我們現在有《25歲前一定要學會的拒絕力》《25歲前要知道的生存智慧》《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決定一生的關鍵20歲》,甚至還有《真希望17歲就學會的金融知識》……

在台灣當上班族實在有夠累,光是職場競爭力就這麼多副本下不完,還有另一個視窗不停閃爍、提醒我們「欸,你別忘了還要抽空學好投資理財」,畢竟光靠薪水絕對無法致富。我想就算強如張忠謀、郭台銘、嚴長壽或阿基師,大概也沒辦法把這些任務完全攻略吧!

假如我真的把這些書都讀完、把這些事都做完,是不是就可以登上《商業周刊》的封面,成為眾人景仰的完美模型?(好啦,我知道這不可能)話說回來,既然不可能,為什麼我們還是對年齡感到如此焦慮?


「幾歲以前要做到什麼」的魔咒,常讓我們做出一些扭曲的選擇。好比女生通常都在28~29歲交到人生最爛的男友,一段孽緣牽扯了幾年、分手之後才驚覺,「吼,當初要不是為了趕在30歲前結婚,怎麼想也不會跟這種人在一起的啊!」

職場上也不例外。30歲以後,為了年薪不輸給同學、為了「35歲前要一定要當上主管」,許多人開始不允許職涯有任何倒退或暫停,永遠只能勝利。換工作時,優先考慮的是職位、薪水一定要比之前高,就算在同個公司裡,對「權力慾望」的追求超越了「專業成長」,本來認真做事的同事或前輩,變得開始選派系、搞政治、要資源、求地位,就像天行者被黑暗原力淹沒成為黑武士一樣。

我們愈是被這些年齡關卡所綑綁,就覺得職涯選擇愈來愈少,一旦想開這點,才會發現選擇多的是。

令人好奇的另一個點是,這種「幾歲之前要充實自己,不然就來不及」的活動,大部分頂多持續到40歲,彷彿之後後我們就自動具備一切能力、不用再讀書學習了一樣。

在網路書店搜尋40歲,找到的是《40歲就退休》《40歲好日子才開始:享受人生下半場》《愈活愈自在:後40歲的樂活人生計畫》好不容易才看到一本《40歲開始成長的人,40歲停滯的人》。至於45歲以後,那可是養生、樂活、退休、存到幾千萬之類的世界了。

原來我們在三十幾歲瘋狂加強競爭力,只是為了四十歲提早退休過好日子,三十歲時努力找到的贏家法則,只用十年不覺得太短了嗎?為什麼好像職涯到了45歲,就該是學習退休生活、不必再加強自己的競爭力了階段了呢?

理由之一:台灣上班族都很用功,40歲以前能力都加強完畢了!(呃,大概不可能吧。)

理由之二:40歲以後,人生勝利組和失敗組差不多大勢底定,誰還管你什麼贏家法則啊!結了婚生了小孩、買了車買了房,往後的日子準備以20年為單位計算,在孩子長大、房貸還完之前,幾歲之前要做到幾件事?對不起沒空理你。就像公司每天拚良率、顧訂單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聽你說什麼不創新就是死呢。

理由之三:40歲以後重要的不是學習,而是要強調職場倫理和輩分的重要(比如一個年輕球團領隊說出一些中肯但是冒犯到其他球團的話,我們不排除提告之類的)。年過四十就差不多可以大聲說「現在的年輕人啊……」,正式遺忘自己以前也當過年輕人,而且好像也被更老的人罵過一樣的話。

以上當然是半開玩笑。但都說是終生學習的時代,40歲以上的人卻好像沒有什麼書本可以用來學習成長,或許是書本以外的學習更重要吧?

從這麼多「○○歲以前要做到的XX」可以發現,雖然大學聯考已經廢止很久了,但我們似乎還很習慣聯考式的人生。職涯指南還是跟參考書一樣,告訴我們在這既定的「生涯規畫」跑道上,幾歲以前最好當上主管,幾歲以前最好存到100萬,否則你就會落後其他人。

其實每一次年齡關卡的焦慮感,都只是在提醒我們,自己還是沒自信摸索出不一樣的人生、找出沒人走過的道路。所以不如忘掉它吧!把這些年齡魔咒放一邊之後,你會發現人生的選擇其實遠比想像中的多很多!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