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驚悚新聞事件/轉移孩子注意力 給予正向指引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專題報導】

近1、2周媒體充斥著驚悚、詭疑的殺人事件報導。精神科及心理諮商專家指出,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容易受到誤導,提醒家長應趁機給予機會教育,提供正向指引。

「一名外表清純的年輕大學畢業生,疑似犯下殺人棄屍案。」、「本來應照顧妹妹的哥哥,卻不顧手足之情,可能犯下殺人分屍重嫌。」針對連日來駭人聽聞的社會事件,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呂奕熹指出,部分青少年可能會因為害怕,選擇不去看這類新聞,但有的青少年可能基於好奇,想去看相關報導。

網路時代,青少年很容易從網路蒐尋到這些社會事件。呂奕熹說,比較要擔心的是,青少年如果吸收太多凶殘的暴力事件新聞,難免會對這個社會及環境產生不良的印象,以為周遭充斥著恐懼及令人害怕的人、事、物。

三總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也說,一連串腥殺人事件報導,除了對過去受過類似傷害的受害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衝擊外,對於兒童及青少年也會產生焦慮及不安全感,特別家庭支持力量不夠的孩子,他們的性格發展與環境適應力較差,容易受到大眾媒體傳播誤導。

呂奕熹擔心,媒體不斷報導可能帶來催眠效應。他說,有的小朋友第一次接觸凶殺案新聞,根本不敢看;但新聞持續播出後,看到別人關注,他也會好奇去看;看到第3次、第4次後,就會見怪不怪,甚至麻木。「當孩子模仿犯罪行為,闖下大禍後卻又表現出事不關己,代表我們的社會教育生病了」,他說。

葉啟斌和呂奕熹都表示,家長應趁機告訴孩子,強調這些悲劇只是個案,整個社會還是良善的;切勿警告孩子「別任意相信別人」或「不要與陌生人攀談」等,這並不是教導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比較正確的作法是,家長不妨瞭解孩子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如果孩子有不安、恐懼的心理,應予適當轉移其注意力,並提供正向的心理支持。

焦慮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