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指甲.足部

選對慢跑鞋 肉腳變跑咖

元氣周報

現今市面上慢跑鞋款式以輕量裸足、避震與穩定型為最大宗,但三系列跑鞋卻有著不同原理與訴求。
現今市面上慢跑鞋款式以輕量裸足、避震與穩定型為最大宗,但三系列跑鞋卻有著不同原理與訴求。

【聯合報/記者林哲良/報導】

選擇跑鞋123

一般民眾跑步,多以單腳腳跟先著地,然後直至該腳離地前才屬於一個完整步伐,在此過程中,跑鞋內的足部會先產生內翻轉動作以達自然吸震與平衡人體功能。但因每個人的足弓內凹幅度不同,故情形不盡相同,因此,在選購跑鞋時,建議依照三個步驟來選購,否則若穿錯跑鞋,長期運動下來,恐對膝蓋、肌腱、關節與韌帶造成負荷。

步驟1/了解足部內翻轉動作

一般內旋的人,在腳掌著地後能完整的翻轉,多以前腳掌大拇趾及後腳跟內側著地,以達到壓力平均分布;但有外旋過度(扁平足)者,在跑步著地時,可能全部以前腳掌大拇趾及後腳跟內側著地,此時會感覺到跟骨內側施力過多,常會有腳踝不穩定,或是於行走或運動時易有扭傷狀況;另外,內旋不足(高弓足)者,接觸地面面積減少,腳掌受力多集中在雙腳掌的前後端外側與外側小指頭區域,造成膝蓋及腳踝承受的壓力增加。

步驟2/確定跑步類型、目標

依照跑步運動類型可分為「休閒型跑者」、「競賽型跑者」與「裸足型跑者」三類跑者,各類跑者對應的慢跑鞋主要功能也各異。

休閒型跑者:以短距離3至5公里以下為跑步距離。

競賽型跑者:為5公里以上,強調足部肌肉訓練發展完全,強調速度與輕量,達到提升成績。

裸足型跑者:習慣以使用前腳掌慢跑,並經過訓練習慣裸足跑法的跑者。

步驟3/選定對應跑鞋

內旋跑者:因著地力量平均,因此建議選擇兼具避震及穩定的全方位功能跑鞋。

外旋過度(扁平足)跑者:建議選購穩定型跑鞋,透過內側較硬的中底材質,將過度內旋足部運動修正及支撐。

內旋不足(高弓足)跑者:以避震型跑鞋為主,減緩對足部的緩衝,減少跑步帶來的衝擊力,藉此調整內旋不足的著地狀態。

三大慢跑鞋:裸足、避震、穩定

現今市面上慢跑鞋款式以輕量裸足、避震與穩定型為最大宗,但三系列跑鞋卻有著不同原理與訴求。

避震型跑鞋

強調慢跑時對足部的緩衝程度,因此,此系列跑鞋以高緩衝、吸震與彈性機能見長,各品牌多在中、後底各自加入獨特的避震機能,例如adidas的adiPRENE科技、PUMA的Ld CELL技術與NEW BALANCE的N-ergy及ABZORB避震彈力機能中底,目的就是要衝擊吸收力以及動能反彈力,將壓力分散腳掌,提供後腳跟著地時的緩衝保護。

另外,後跟材質也多以耐磨外底塑料,提升耐用度,足弓處也多加上鞋橋穩定裝置增加穩定度,適合高弓足、內旋不足跑者。

輕量裸足型跑鞋

輕量型跑鞋在去年興起的「裸足」風中,再度成為慢跑鞋中新寵,此系列主要訴求便是模擬赤足訓練,相較於傳統鞋款平坦、固定的鞋楦,輕量型跑鞋鞋楦形狀更接近赤足輪廓。為求輕量,鞋面也多採用特殊材質PU鞋面設計,讓鞋面如皮膚般輕薄包覆腳掌,以提升靈活度。

不過要如裸足般,最重要的仍是在鞋底設計,此系列款式鞋底多以輕量大底切割設計,讓鞋底可自由活動,甚至是扭轉,一方面提高靈活度,也同時增加足部自然的抓地力與張力;而切割設計也可讓壓力平均分布。鞋面則採多層次的支撐結構與網面設計,擴大支撐範圍與強度;中底部分挖空與後跟的加厚,讓輕量裸足鞋款在避震機能上仍舊能兼顧,此系列跑鞋較適合以前腳掌跑法為重,或是習慣裸足跑法的跑者。

左為輕量裸足型跑鞋,右為穩定型跑鞋。(圖/各廠商提供)
左為輕量裸足型跑鞋,右為穩定型跑鞋。(圖/各廠商提供)

穩定型跑鞋

為增加足部的穩定性,在跑鞋內側會採較堅硬的硬質橡膠中底材質。不過,現在也有品牌採一片式中底設計增加穩定度,不同於前述兩款鞋,此系列較著重生物力學科技,一方面提供內側足夠支撐度,也讓跑步時可以透過外部能量釋放,來達到自然步伐的推進,鞋面包覆設計能固定腳掌,將合腳性、支撐性與保護性提升,適合扁平足跑者。

特殊跑鞋。(圖/各廠商提供)
特殊跑鞋。(圖/各廠商提供)
特殊跑鞋

數年前曾造成熱門的五趾鞋,以五趾為設計主軸,主要機能與裸足跑鞋相似,以模擬赤足為概念,讓運動時落地反作用力集中於腳掌中心,而非腳後跟及腳後外側,減輕膝關節的負擔。

(資料、圖片提供/NEW BALANCE、PUMA、FILA、adidas)

慢跑 運動 扁平足 關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