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減重別怕吃澱粉!營養師激推「10種抗性澱粉」減脂剷肉 玉米、壽司飯、義大利麵上榜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百病漫談

醫二三事/饑餓戰爭

【聯合報/張耀懋/採訪整理;諮詢/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長江東亮、雙連診所小兒醫師呂嘉順、成大公衛所副教授、家醫科醫師呂宗學】

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表示,今年全球飢餓人口預估比去年激增1億人、突破10億大關。見【2009-06-21/聯合報/A1版/要聞】

「餓肚病」,不在醫療診斷項目,卻是全球流行最廣的疾病。逾10億人深受其害,每天有數億小朋友是餓著肚子上床。

饑餓是主觀的感覺,聯合國下了一個客觀標準,成人每天攝取熱量未達1800大卡即屬處於饑餓狀態。醫學教科書與各種研究顯示,長期饑餓會成造成饑餓者行為偏差、心智發展不健全。過去很多人懷疑,常餓肚子的多是窮人,可能是因當事人家庭貧窮衍生很多疾病所致,而不是饑餓的關係。但是,學者以兩組收入相近的家庭比較,長期處於饑餓狀態的組別,心智發育確實都較正常飲食者差。這研究證明,饑餓本身會引發身體發育不良。

饑餓對身體最明顯的危害是營養不良,所能提供給身體的「彈藥」自然不足,導致免疫力的下降。研究顯示,若身高體重在同齡平均值的60%以下,死亡風險提高至8倍以上,如台灣5歲女孩的平均體重是18公斤;體重若落在10.8公斤以下時,死亡風險也跟著遽升。

有些小孩感覺吃的飽,但營養不良。從小就吃米漿、豆漿,雖然有飽食感,但蛋白攝取不足。表現於外的就是全身水腫。營養不足時,蛋白質供應也不足,因為滲透壓的關係,讓水分跑到組織裡,而不是保存在血管中。好比一杯盬水中用一片薄膜分成兩邊,若兩邊密度相同,水分可保持平衡。若我們設法將一邊的鹽濃度降低後,可以發現:高濃度的盬水因顆粒較大無法穿透薄膜,流向淡水那邊;低濃度中的盬水則會穿透薄膜,直到兩邊濃度相同為止;當水分無法保留在血管中,流向身體組織,看起來就是胖胖的水腫了。

至於有些「餓肚病」的小孩常只看到一顆圓滾滾的肚子,應是營養不足致全身肌肉萎縮,而腸胃中沒有食物可以消化,只裝滿空氣與一些已感染卻因免疫力下降而殺不掉的細菌,這些細菌繼續放出空氣,所以外觀上只看到一個圓滾滾的肚子。

在貧窮國家,民眾每天很重要的事就是填飽肚子。以印尼人民為例,購買食物的費用占總收入的六至八成,一般已開發國家可能只需兩成左右。糧食價格對這些窮人相對地高不可及,是造成饑餓的主因,並不一定是糧食供應不足所致。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飢荒是造成糧食生產不足的主因,但是,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tya Sen)提出另一個觀點。他研究印度及孟加拉等地發現,在多次飢荒時,糧食供應量並未顯著減少。他認為,饑荒後,恐慌性的糧食價格上漲,及有錢人等囤積,才是造成饑餓的主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的這兩句詩最能形容沈恩所提出的看法。在一個分配制度良好的國家地區,即使發生飢荒,不一定會餓死人,但是,在分配不好的地區,即使沒發生饑荒都可能餓死人,何況是發生饑荒。

當落後國家為迎合先進國家需要,將稻米小麥等糧食作物改種為咖啡、茶樹等時,糧食的生產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重新分配。在紐約期貨交易市場咖啡價格一個漲跌就可能吃掉一個落後國家一年的衛生預算。

餓肚病人口愈來愈多,相對地,肥胖症也越來越流行;吃太多與吃太少的兩邊人口都已經破了10億,這是全球糧食分配的新課題。

【2009/07/01 聯合報】

體重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